?
在企業中不難看到這樣的現象:管理者將一個任務布置給員工時,就確定了完成任務的最晚時限。然而,一開始,很多員工都不將任務放在心上,總是將工作一拖再拖,等到時限將近,才發現工作只完成了一點點,于是就只能焦急地加班加點,甚至通宵達旦。
“拖延癥”已經成為了一個困擾很多管理者和員工的頭痛問題,而作為一個管理者,幫助員工克服“拖延癥”的毛病,提升整個團隊的工作效率,已經成為了管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。那么問題來了,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才更為行之有效呢?為此作出以下總結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一:實行員工的薪酬與績效進行掛鉤的薪酬管理體系。
1.將員工分為不同的等級。對公司比較重要的員工的等級定高點,新員工和不重要的員工稍低一點。
2.每個等級的員工基本工資相同,然后根據績效發工資。并且能夠明顯讓人覺得多干活的人工資明顯的多。不能多干好多的就比人家懶的每月多個100,沒意思,起不到激勵作用。
3.對那些玩不成指定工作任務的進行處罰,處罰的金額不用太高,但是要通報,這樣員工有壓力就會干活了。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二:先完成棘手的工作
很多人在潛意識里的一種通病就是不喜歡“先苦后甜”。正因為貪圖眼下安逸的心理,使很多人錯過了經過辛苦努力之后才能獲得的成就感和滿足感,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,很多人在潛意識里會逃避那些棘手的繁重工作,慢慢地就養成了“拖延癥”。
因此,管理者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,在每天的工作中,先將棘手的難以完成的任務讓員工集中精力一起完成,之后再讓大家做一些輕松、容易的工作。這樣,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又能防止員工的“拖延癥”形成。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三:把大目標分成小目標
很多人之所以拖延,是因為工作項目太龐大或者工作目標太籠統、抽象,無從下手。在這種感覺下,很多人就會放任自流,將工作一天天地拖延下去。這時候,管理者就可以要求員工將大項目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,然后做出具體的工作計劃,按照計劃去完成一個個小目標。在小目標實現過程中,管理者還可以適時給予員工一些獎勵,以激勵對方不斷向大目標邁進,這樣一來工作拖延的問題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。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四:緊迫感有助于執行
通常說來,當人們對一件事情失去信心的時候,對于這件事情的緊迫感也會隨之減退。更讓人擔心的是,他們已經學不會改進,離絕望也只有一步之遙了。
對于剛剛接手管理層的管理者來講,讓員工重拾緊迫感就成了一件難事。許多CEO在剛剛上任的時候喜歡對員工上“政治課”,反復強調行動的重要性,鼓舞士氣,希望能給員工更多的自信。一般來講這些方案可能會讓員工進行自我反省,卻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們的行為方式。繁忙的管理者們總希望能夠走捷徑,但是要想改變它就需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。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五:盡量消除干擾因素
如今,互聯網已經成為很多職員工作效率低、工作拖延的一個重要原因。這些員工情愿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漫無目的地瀏覽網頁,甚至有時候只是盯著網頁發呆而已,也不愿集中注意力盡快投入到工作中去。管理者應該針對這一情況,約束員工對互聯網的沉迷。
企業如何管理有拖延癥的員工突破點六:
對于責任心不強的員工,企業應“軟硬兼施”?!败洝保褪峭ㄟ^精神感召、典型引路、營造氛圍等措施,引導愛拖延的員工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;“硬”,就是加強對他們工作的過程控制,對分派的任務提出具體要求,并輔之以相應的考核,促使辦事拖拉的員工轉變作風。
每一個團隊都有自己的團隊文化和獨特的管理風格,要制定適合自己團隊的改革方案,培養員工緊迫感,才能事半功倍。
一個企業家,很難認清的是自己,尤其是取得一定成績了之后,對自己是認識不清楚的。在取得了一點小成功之后,便會覺得自己本事挺大的,想做的事真的做成了,認為自己無所不能。 后來就會發現把自己的能力過高估計了?!?/p>
的確,人是一切的根本。對于任何一家企業,團隊都是很重要的。創始人對這家公司是要承擔首要的責任。但任何一個人的資源、能力是有極限的,所以要打造一幫志同道合、能力互補的團隊,來彌補創始人某些方面的不足,因此團隊非常重要?!?/p>
正如劉強東說:“如果有一天京東失敗了,那么不是市場的原因,不是投資人的原因,也不是競爭對手的原因,一定是我的團隊出了問題?!?/p>
對于管理員工和打造團隊,很多創業者苦于找不到方法?小編從團隊建設、股權激勵培訓課程、員工激勵、合伙人制度9年時間,有不少案例和經驗,提供招人、留人、激勵人、股權激勵方案設計等問題的解決方案,可加指導老師微信mayi8746,還可為您發送值3980元的《員工動力系統工具包》。
創業的道路有爬不完的坑,犯不完的錯,關鍵是,你能否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,且從不放棄努力。努力到無能為力,老天就會為你打開一扇窗。
作者:mayi8746,九年團隊激勵、合伙人制度建設經驗。
獲取免費資料
企業管理寶典 免費領取
掃描微信立即領取
Tel:400-111-5676
企業免費咨詢
企業管理專家 一對一解答